学习,二,十大,精神,微,宣讲,寄,一段家,国梅

学习二十大精神微宣讲:寄一段家国梅香 谱一曲时代长歌

发布时间:2023-05-15 17:45:00浏览次数:601

党员教师 刘智芳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初一党支部的刘智芳老师,很荣幸今天有机会在国旗下发言,今天我想谈谈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并非现代文化的独有产物它在中华文明数千年的演进历程中有着深厚的土壤与历史渊源。先秦时期儒家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孟子》也有“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的类似观点。家国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良质素和闪亮因子,是中华儿女最真挚的情感归宿和最浓烈的精神底色,集中体现出中国古代文人忠孝一体、家国同构的人格追求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爱国观念,是一种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高尚情操。它是使国家或民族傲然挺立,即使处于苦难困境也能获得希望的精神支柱。“家国情怀”,是苏武留节不辱、颜真卿祭侄季明、岳飞怒发冲冠的爱国爱家,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安得广厦千万间”“但悲不见九州同”“我以我血荐轩辕”时的忧国忧民,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忧患意识。

在国家祥和安宁、政治尚属清明的平年代里,尚有范仲淹等文人士子怀揣济世之心挥笔写就了激发后人心智的优秀作品。而当外敌侵、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更有批投军御敌的仁人志士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垂范后世的不朽篇章。南宋末年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写道:“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他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紧紧联系在一起。国之不存,家将焉附?文天祥誓死不降元军,最终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明朝末年和清朝晚期,随着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爱国志士们再次奏响了抗敌救国的主旋律。谭嗣同的“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梁启超的“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秋瑾的“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振聋发聩,荡气回肠,浸透着诗词作者的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

家国情怀是古代文人士子对国家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高度融汇和系统集成,是一种深层的文化心理密码。展开中国古代诗书的浩瀚长卷,我们读到家与国一体,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不读诗书,无以言志。当我们回望历史时不难发现,正是在古代诗书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滋养下,众多仁人志士特别是青年一代厚植家国情怀,这在以“救亡与启蒙”为时代主题的近代中国表现得尤为明显。处在新旧社会转型时期的那一代人,儿时启蒙多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从小浸在孔子、司马迁、杜甫、陆游、辛弃疾等人的作品中,聆听诸葛亮、文天祥、岳飞、史可法等英雄的故事长大。因此,当国家和民族遭遇不测时,他们如同古代文人诗书中所抒发的,效法祖先大义凛然地写下慷慨诀别。

岁月不居,时光流转。今天,家国情怀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亟待我们激荡新气象、成就新作为。当代青少年要跳出物质享乐的泥沼、避开狭隘的个人主义与虚无主义,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将家国情怀传承、践行与发扬,成就自己壮丽的人生。

谢谢大家。